close

朝向大學不分系

2006.11.14
台灣立報社論

最近,教育部公佈明年將有更多的大學,實施大一或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制度。據報,教育部已經修改法令,可以讓大學生選擇一個學程,而未必需要進入某個學系。外電稱,台灣的大學生轉系要求十分普遍,說明大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生的志業興趣落差頗大。大一或大一、大二暫不分系的制度,有助於學生在更成熟,更理解自己的性向與能力所在的基礎上,作出比較明智的科系選擇,減少未來中途轉業的必要,值得肯定。

過去,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設計,要求學生入學即選定系別,作為一生的專業。中學畢業生通常對知識與社會的了解還很有限,很難判斷那個領域符合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在理解有限的狀況下匆忙決定系別,有如未經戀愛即決定終身大事。雖然輔以轉系的辦法,但是門檻通常很高,各系能收容的轉系生名額有限。因此學非所愛,或學非所用的現象十分普遍,重考情形流行。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才能的發揮,人格的成長等方面都得不到最順暢的發展;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社會資源的錯置與浪費。這種於學生、於社會都不利的制度,終於出現改革的契機。

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做法,在教育先進國家並不陌生。事實上,歐美許多大學在整個大學四年均不分系別。大學生並不進入某個科系,而是進入大學部(College);科系的分別要到研究所才區分。這是一種通識教育的體制。他們認為,大學的目的,不在於技職的訓練,而在於完整人格與廣博知識能力的培育。大學教育應該以通識為主,專業的培養不宜佔據太高的比重。因此,歐美許多大學的前兩年為通識課程,大三起才選擇一、兩個屬於專業的主修學程。即使如此,學生仍然不屬於某個科系,而且專業的課程不僅份量輕,內容也屬多種知識的研討,而非技術的傳授。

長期以來,台灣的高等教育充滿工具主義的色彩。學生進大學為了求得一技之長,政府辦大學是為了灌輸特定的政治理念以及培養經濟建設人才。這些都是把學生當作工具,偏離了教育的基本原則。通識教育的興起,目的之一正是為了還原教育本來的精神。

因此,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制度,其意義不僅僅為了幫助學生更明智地選擇他們的專業,還具有實踐通識教育理念的可能性。我們期待台灣高等教育這個制度改革的新發展,能夠成為改革台灣高等教育的新契機,使台灣的高等教育從技職「訓練」轉型為真正的「教育」。


花蓮縣教師會 
97367
花蓮縣
吉安鄉慶豐村慶北一街237號 
電話:03-854-6660
傳真:03-854-6660
劃撥帳號:06667308
網址://www.hta.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kinki123 的頭像
    yikinki123

    森蘭

    yikink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