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香港拆除地標性建築『天星輪渡碼頭』。此舉引發了香港民眾的憤怒。市民對政府重整市容和高速公路工程而毀壞傳統地標名勝的做法感到氣憤。 | ||||
目前分類:歷史文化考古地理民俗地方採風 (6)
- Jan 12 Fri 2007 17:19
香港拆天星碼頭引發文化遺產爭議
- Dec 25 Mon 2006 12:16
瑞典ABBA博物館 2008年開幕
![]() | ![]() |
![]() | ![]() |
![]()
| |||
| |||
本名: Gwen Renée Stefani | |||
| |||
選自1987年所發行的第5張專輯「The Joshua Tree」 |
- Dec 15 Fri 2006 11:09
古蹟的定義
古蹟的定義
有些觀念需要先澄清的,那就是『何謂古蹟』;這裡先就『古蹟』的定義及界定說明如下:
一、定義: 臺灣針對『古蹟』指的就是:重要文化資產建築,他是人類經驗、智慧的累積與呈現。 二、界定: 依以上所分,張家祖廟的建築,是歸類為重要文化資產建築;它列入古蹟,所憑藉之處何在?它的特色是什麼?這可從下列幾點思考: ◆源起 | ||||||||||||||||||||||||||||||||||||||||||||||||||||||||||||||||||||||||||||||||||||||||
1、 | 張家自文通公後陸續遷移至福建汀州府(客家聚落)清初時已落居漳州府 南靖、平和縣內,之後有一部分遷移至廣東沿海一帶;更有一部分渡海來臺,先後至臺中縣大雅鄉、西屯下七張大肚台地東麓一帶。十八、九世紀時,臺灣當時的社會正處於移民社會的結構,其中有以氏族組織存在的(以共同祖先為結合力)如馬堂張氏後裔,即以文通公的奉祀,透過定期祭祀的儀禮,強化族眾的凝聚力。故在臺的張家族人在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租借上牛埔(今水湳機場內)一民宅,俗稱「牛埔仔公廳」 | |||||||||||||||||||||||||||||||||||||||||||||||||||||||||||||||||||||||||||||||||||||||
2、 | 日據時期,明治37年(1904)因日在臺需有機場,而大量徵收土地,張家開墾因此受限,因而遷建於目前所在處。由族中代表出資籌建祖廟於1905年完工,命名為發祥堂。 | |||||||||||||||||||||||||||||||||||||||||||||||||||||||||||||||||||||||||||||||||||||||
3、 | 清初臺灣農民都是水稻種植業者,因此聚落的形成,是受水田和農業條件而定很難在山上開墾;張家即沿筏仔溪西岸。大肚台地東斜坡面,日據時期開水圳在海拔約高度90公尺處,呈長條梯田開墾。又因日據時期大力鼓勵蔗糖業,張家因此在大肚山開創出一番新氣象,代表臺灣開發使在日據期轉捩點的重要處之一。 | |||||||||||||||||||||||||||||||||||||||||||||||||||||||||||||||||||||||||||||||||||||||
4、 | 海拔30公尺至40公尺的河邊沖積扇是最易開挖出井水、泉水;此即先民在開墾上,運用智慧選擇地點,利用地形的最佳表現。 | |||||||||||||||||||||||||||||||||||||||||||||||||||||||||||||||||||||||||||||||||||||||
◆方位擇取 | ||||||||||||||||||||||||||||||||||||||||||||||||||||||||||||||||||||||||||||||||||||||||
1、 | 分金線方位為坐西朝東略偏南五度。 優點:(1)正身背牆,可擋台地特有的下山風 (2)龍邊護龍可擋冬季強勁季風 (3)內院面東南東,有充分日照利於曬穀 | |||||||||||||||||||||||||||||||||||||||||||||||||||||||||||||||||||||||||||||||||||||||
2、 | 風水的觀點:地龍穴的選擇 前有活水(筏仔溪)灌溉。後有竹林、及『七星燈』(近於30—40公分的土堆)此喻地龍經過,左側後又有山泉出水,引氣集中渡入廟內可帶來好運,福蔭子孫。 | |||||||||||||||||||||||||||||||||||||||||||||||||||||||||||||||||||||||||||||||||||||||
◆格局 | ||||||||||||||||||||||||||||||||||||||||||||||||||||||||||||||||||||||||||||||||||||||||
◎ | 環境特色:早期臺灣農村建築,多屬平房,而西屯一代民房皆是草屋頂,故本建築在帶狀水田區成為較豪華、明顯地標(屋高6-7公尺)的建築代表。 | |||||||||||||||||||||||||||||||||||||||||||||||||||||||||||||||||||||||||||||||||||||||
◎ | 空間配置:以民宅格局(『前魚池,後果子』又有莿竹林防禦外圍)卻屬家廟使用的建築,古蹟分類偏又歸祠廟,實為少見。 | |||||||||||||||||||||||||||||||||||||||||||||||||||||||||||||||||||||||||||||||||||||||
◎ | 建築特色:整體建築左、右的差異,可能來自:
| |||||||||||||||||||||||||||||||||||||||||||||||||||||||||||||||||||||||||||||||||||||||
◎ | 建築形式:
| |||||||||||||||||||||||||||||||||||||||||||||||||||||||||||||||||||||||||||||||||||||||
◎ | 東西方建築的差異:
| |||||||||||||||||||||||||||||||||||||||||||||||||||||||||||||||||||||||||||||||||||||||
◆器物 客家人的主祀的神主牌,較簡單且為素面,如中間的神主牌位。 漳州或泉州者的神主牌,較氣派複雜,如左右旁的神主牌位。 ◆祭祀 祭祖為張家祖廟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因其陣會太多,故較一般祖廟的春、秋兩祭,再多出冬祭,即為春、秋、冬三祭。 來源:http://public1.ntl.gov.tw/readgp/confrec/9002/text094.htm |
- Nov 16 Thu 2006 23:05
埃及古墓證明五千年前有牙科
【大紀元訊】埃及考古學家在開羅城外最古老的埃及金字塔附近發現了安葬3名牙科醫生的古墓,這個發現還得歸功於一群事先已經在這個地區開始挖掘的盜墓者。
代表簽名的牙齒
這些盜墓者被抓獲以後,考古學家們決定繼續挖掘。就在沙漠地下10米深的地方,他們發現了曾在古埃及王國服侍過國王法老的3名牙科醫生的安葬墳墓。
墳墓牆壁上每個象形符號名字的下面都有一顆代表簽名的牙齒,考古學家可以以此斷定死者曾經身為牙科醫生。這一發現證明古埃及早在大約5千年前就有牙科衛生學這個專業了。
在這之前,人們只發現過1名古埃及牙醫的考古遺蹟。他的名字也是刻在一座墳墓的牆壁上,同樣是用1顆牙齒作為簽名。
牙醫受尊重
埃及考古工作負責人哈瓦斯說,這個最新發現很重要,不光進一步證明早在法老時代就已經出現牙科專業,同時顯示了古埃及國王對這些侍奉自己的人的尊重。
哈瓦斯說,這些牙科醫生的安葬地點就位於國王本人的金字塔旁邊,說明他們因為所從事的職業而受到尊敬。
哈瓦斯說:「我認為發現這些牙醫的墳墓非同尋常,是前所未有的,所有這些牙醫都安葬在同一地點,就好像古埃及國王賦予了他們一份殊榮,可以安葬在他的身邊。」
巨大的古代墓地
這些考古發現位於開羅城外8公里處一個名叫薩卡拉的地區,地處沙漠高原,俯瞰開羅,在喧嚷熱鬧的市區外圍延伸70公里。這裡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階梯金字塔」的所在地。
正因為這裡有這麼多的金字塔,薩卡拉被稱為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墓地,而金字塔周圍的沙漠被認為充滿了考古遺物,而埃及古物學家估計該地區只有30%被開發。
保護墳墓的咒語
古物鑑定者埃爾丁是工作組成員之一,他們這次除了發現這些古代牙醫的墳墓,還看到了墳墓外面警告他們不要進入的咒語。
埃爾丁說:「咒語上刻有鱷魚和毒蛇的圖案,還有象形文字,大意是說如果你進入我的墳墓,就會受到鱷魚和毒蛇的攻擊,他們認為鱷魚和毒蛇會保護他們的墳墓,就好像如今我們家裡養一條狗保護我們的家一樣,是同一個想法,用毒蛇和鱷魚保護他的墳墓。」
墳墓牆壁上的雕刻畫面還顯示其中一名地位最顯赫的牙醫除了提供牙科服務,還和當時的法老國王一起做其他事情,比如和法老及其家人一起去航海、玩遊戲、一起祭奠死者等等。
考古的忙碌季節
每年這段時間埃及考古學家都非常忙碌,繼續挖掘這些新發現的墓地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考古學家希望他們不久能發現其他的文化古蹟,對古埃及人的生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轉載自美國之音
- Nov 16 Thu 2006 21:26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取材自《開啟閱讀大門—世界遺產 》
【編輯說明】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所以台灣目前還沒有景點登錄於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之中,但是這個狀況也許有機會獲得改變!
日前媒體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委員史密斯等外籍專家,來到澎湖馬公島勘察玄武岩地景。勘查後史密斯表示這是具有世界級水準的景觀,且加入海洋與人文特色,世界少見;澎湖縣長王乾發亦表示將爭取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資訊,旭智文化在2005年所出版的《開啟閱讀大門—世界遺產讀本》一書中就有針對世界遺產主題進行介紹,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也在介紹之列,我們特別在此將這篇介紹拉出來與大家分享,也希望師長們有機會配合時事,將這本書及相關主題介紹給孩子。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去澎湖遊玩過的人都會記得澎湖特有的強風、豐富的魚產以及雄偉的玄武岩,尤其是奇特的玄武岩地形,讓澎湖群島躋身為世界級地理景觀,這也是使澎湖被視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主因。
澎湖群島是由六十四個島嶼組成的,有部分科學家認為澎湖群島的形成是隕石撞擊的結果,大部分科學家則認為澎湖島是由海底火山爆發時流出來的岩漿冷卻後所形成的。
一般認為,澎湖群島形成的時間是八百到一千六百萬年前。當時海底流出來的岩漿一層層的堆疊起來,冷卻後成為方形的平台,科學家稱這種地形叫「方山」,澎湖許多島嶼,如四角嶼、雞善嶼、小門嶼、七美嶼都是典型的方山島嶼。
澎湖最有名的玄武岩柱,它的形成原因也和岩漿冷卻的過程有關。玄武岩質的岩漿在冷卻時會產生垂直的龜裂,而且這種龜裂的形狀通常是規則的多角形,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作用,多角形的岩柱便出現了。這些岩柱有的直立、有的傾斜、也有的倒塌,形象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澎湖最大的島是馬公島,馬公島北邊有三個無人小島,島上的玄武岩地形特別壯觀,因此被規劃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這三個小島分別是小白沙嶼、雞善嶼和錠鉤嶼,這三個島也就是要爭取成為世界遺產的地方。
小白沙嶼的西南面有一片白色沙矗立在海岸邊,令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錠鉤嶼上的玄武岩型態多樣、地形崎嶇,遠看像是幾根石柱直直的插入海面,彷彿海中石林一般。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的景觀獨特,三個小島各有特色,都是世界級的景致,各位下次去澎湖,請記得去看看喔!
【閱讀綜合練習】(以下練習以辨認因果為主)
1()讓澎湖躋身世界級地理景觀的主因是:
1.強風。2.魚產。3.玄武岩。4.大海。
2()多數專家認為澎湖群島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隕石撞擊。2.地層斷裂。3.海嘯沖擊。4.火山爆發。
3()澎湖玄武岩柱形成的原因跟下列哪一項是沒有關係的?
1.河流的切割作用。2.火山爆發。3.岩漿冷卻。4.風化作用。
4()文章中提到的方山是什麼?
1.澎湖居民雕刻的藝術品。2.澎湖地區的特有建築。3.澎湖島嶼的地形現象。4.澎湖一座山的名稱。
- Oct 19 Thu 2006 18:15
世界上的人種有多少??
現代的人種類型主要有︰歐洲與西亞的高加索人種;爪哇、婆羅洲和澳大利亞的澳洲人種;東亞和北美的蒙古人種;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次大陸人種;北非和撒哈拉的開普人種;南非的剛果人種。開普人種和剛果人種合稱為尼格羅人種。此外還有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種。
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
主要有俾格米人、尼格羅人和布西曼人三個人種。
一、人種特色
1.俾格米人約15萬,其體徵為︰男性身高150公分(5呎)左右,體重約32公斤(70磅);婦女則更矮更輕。
2.尼格羅人的體徵為︰皮膚色深,頭髮鬈曲,身上少毛,四肢較長;A2血型和Rh陰性血型較為常見。
3.布西曼人人數約5萬多,黃色皮膚,四肢比例不同於黑人。
二、剛果人種分佈概況
在語言和文化上互相聯繫的操班圖語的民族集團,居住地區沿大西洋岸,北起剛果黑角(Pointe-Noire),南至安哥拉盧安達,東以寬果(Kwango)河為界,東北以剛果斯坦利湖(Stanley Pool)為界,地跨剛果(布拉薩)、剛果(金夏沙)和安哥拉。20世紀晚期人口約有760萬。語言屬尼日-剛果諸語言貝努埃-剛果語支。
澳洲和大洋洲人種
澳洲土人身高約170公分(5呎7吋),髮直或波浪型。巴布亞人皮膚棕色,平均身材約150公分。大洋洲人主要指太平洋幾個群島(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原住民人種。此外還有安達曼島民和馬來西亞的塞芒人(Semang)。
印度次大陸人種
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等國居民。人數約6.75億,深眼窩,棕頭髮。
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種
他們的體徵像亞洲的蒙古人種,門齒、頭髮和亞洲人一樣。在墨西哥、中南美的純印第安人中,只有O血型。
高加索諸民族 Caucasian PEOPLES
一、高加索的語言分屬4個語系
1.高加索語系(或古高加索語系)
2.印歐語系
3.突厥語系
4.閃米特(Semite)語系
1.高加索語系(或古高加索語系) : 高加索居民集團分北方兩支、南方一支。
(1) 南支包括︰喬治亞人、明格列爾人(Mingrelian)和拉茲人(Laz),還有斯萬人(Svan),共同組成喬治亞民族,住在外高加索西部(拉茲人住在土耳其境內)。
(2) 兩個較小的北支包括很多民族,最大的有住在庫班(Kuban)和上德列克(Terek)盆地的卡巴爾達人(Kabardian);住在大高加索中部的維納喀人(Veinakh,即車臣人〔Chechen〕、印古什人〔Ingushe〕、巴茨人〔Bat〕)。
2.印歐語系
(1) 亞美尼亞人
在印歐諸民族中,亞美尼亞人的祖先早在西元前1000年間早期即由安納托利亞進入外高加索。
(2) 第二支古代印歐人是奧塞梯人(Ossete),住在大高加索中部,是東伊朗游牧民族的一部,自西元前7世紀至西元4世紀游牧於南俄大草原,曾先後稱為西徐亞人(Scythian)、蘇美人、阿蘭人(Alan)。
(3) 斯拉夫人占高加索人口的1/3強,主要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住在高加索北部。
(4) 此外,還有庫爾德人(Kurd)、塔里什人(Talysh),塔特人(Tat)、希臘人、吉普賽人。
3.突厥語系
(1) 突厥諸民族有住在西南部的亞塞拜然人(Azerbaijani)
(2) 住在北方的有基普查克突厥人(Kipchak Turk,包括庫梅克人〔Kumyk〕、諾蓋人〔Nogay〕、卡拉恰伊人〔Karachay〕、巴爾卡爾人〔Balkar〕)。
4.閃米特(Semite)語系
(1) 亞述人(Assyrian)是高加索唯一的閃米特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因受土耳其迫害逃到俄羅斯境內,主要住在城市。
二、身體特徵
歐洲人種,皮膚白晰,髮色淺,一部分為金髮碧眼。北歐人比南歐人高。愛爾蘭西部、威爾斯北部、蘇格蘭高地,O血型者較多;在西歐,A血型多於B血型。西亞民族由於與歐洲久有交往,也有歐洲人那樣的身材和毛髮。北非有一部分屬高加索人種。此外還有柏柏爾人。
三、高加索諸民族生活概況
高加索諸民族的傳統經濟以農業、畜養牛羊及家庭手工業為本。主要作物是粟、大麥、小麥及玉蜀黍。其社會結構還保有家長制氏族制度及部落的痕跡。傳統上高加索人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突厥族)、東正教(喬治亞人)、亞美尼亞格列高利(Armenian Gregorian Church)教會和猶太教。
蒙古人 Mongol
一、現代蒙古人種
1.喀爾喀人(Khalkha),幾占獨立的蒙古國總人口的4/5
2.衛拉特人(Oyrat),即西部蒙古人的後裔,包括德爾伯特人(Dorbet或Derbet)、厄魯特人(Olot)、土爾扈特人(Torgut)和布札瓦人(Buzawa, 參閱卡爾梅克人〔Kalmyk〕條),分別住在俄羅斯西南部、中國西部和獨立的蒙古國
3.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察哈爾人、烏拉特人(Urat)、科爾沁人和鄂爾多斯人
4.中國東北的巴爾忽惕人(Bargut,即巴爾渾人)和達斡爾人(Dhagor)
5.中國甘肅省的蒙古爾人(Monguor,即土族)
6.俄羅斯的布里亞特人(Buryat),他們在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北、貝加爾湖兩側成立了屬於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
二、身體特徵
身軀壯實,四肢較短,皮膚棕黃到深棕色,黑髮,面部鬚毛稀疏。短顱,橢圓或圓臉。高顴骨及眼鼻造型使人感到面部扁平。眼軸線上傾,形成「蒙古斜目」的特徵。睛色黑至棕色。蒙古人身材不高,很少超過168公分(5呎6吋)。所有蒙古人血統相似,間有部分與鄰近的中國人,通古斯人或突厥人通婚後的混合血統。
現在科學家多以人種來分類世界的人們
*黃色人種 --------
也稱「蒙古人種」、「亞美人種」。包括東亞、北亞、中亞、北極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體質特徵:膚色呈黃色或白色;發形直,髮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內眥皺襞和門齒鏟形的出現率較高;體毛和鬍鬚稀疏。主要分佈於中國、台灣.蒙古.朝鮮、日本、西伯利亞、中南半島、美洲和北極地區。其形成地區,在東亞和中亞的乾旱多雪地區和風沙較多的地帶。在四大人種中,人口最多,分佈最廣。
*黑色人種------------
也稱「尼格羅人種」、「赤道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主要包括尼格羅人、尼格裡羅入、科薩入、澳大利亞人、維達人、尼格列多斯人和美拉尼西亞人等。體質特徵:膚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發形為捲曲形或波形,髮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較厚;鼻寬扁或較寬;眼裂較大。主要分佈於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裡蘭卡、美拉尼西亞、加裡曼丹等地。其形成地區可能在非洲和南亞等處。
*白色人種 -------------
也稱「歐羅巴」、「高加索」人種。包括大西洋-波羅的海、巴爾干-高加索、中歐、印度-地中海、白海-波羅的海等族群。體質特徵:膚色多呈淺淡;髮色多呈金黃,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藍或灰褐色;發形呈波狀或直狀;唇型薄;鼻狹而高;顴骨不高突;體毛和鬍鬚較發達。主要分佈於歐洲、北非及西、中、南亞等地。近幾百年來隨殖民主義的擴張,又逐漸分佈於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區。其形成地區可能是在中亞、西南亞和地中海地區。
*棕色人種 -------------
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的原有居民群體。體質特徵:膚色棕黑或淺棕;發形為波狀、捲曲狀,也有直狀』髮色黑;眼色黑褐;唇型為厚唇或中等唇;眼裂較大;鼻較寬,鼻根由低到凹陷;體毛和鬍鬚發達,有的較弱。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新西蘭、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新幾內亞、斯裡蘭卡、印度南部等地。其形成地區,可能在大洋洲和東南亞地區。因激烈反對白人入侵,被白人魔鬼化為野蠻人,其中不少部族慘遭滅絕。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701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