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朝鮮的核試爆

■苦勞論壇2006/10/09
◎作者:俞力工

  今天清晨(韓國時間03:36),朝鮮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武試爆,爆炸力相當500噸TNT炸藥,威力僅及二戰投擲於日本的原子彈的四十分之一。朝鮮當局宣佈此次試爆「靠的是自己的智慧與技術」,「旨在為朝鮮半島和鄰近區域的穩定與和平作出貢獻」,「該歷史性事件令其軍方與人民感到歡欣。」嗣後,除中國政府立即以少有的強硬態度提出抗議外,主要國家也紛紛提出嚴厲譴責。
  朝鮮從1950年代末即在蘇聯援助下發展核技術,待1980年代東西兩大對立集團開始解凍,和平氣氛也深深影響朝鮮的國防政策,例如,1985年加入了《不擴散核武條約》,1991年與韓國簽訂《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核能安全協定」,同意讓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檢查。
  1994年美國柯林頓政府派前總統卡特前往朝鮮,並與之簽訂「框架協議」。主要內容為朝鮮承諾冷凍核武計畫;停止重水反應堆的建設與營運。美國一方則承諾於2003年之前成立朝鮮半島能源發展組織(KEDO,已於近期正式解散),為朝鮮援建輕水反應堆;提供核能技術援助和經濟援助(包括年50萬噸重油)。此後,由於朝鮮一方見美國不履行協定義務,例如,迄今總共只提供15萬噸重油,由是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同時援建輕水堆專案非但資金不到位,進度也極為緩慢(迄今只完成1/3)由是自1997年起,便頻頻以強烈聲明及發射導彈向美國及有關國家示威;美國一方,則長期以朝鮮涉嫌繼續發展核武及進行武力威脅為由,拖延「框架協議」的協約義務。此期間,美國與朝鮮兩方雖然齟齬不斷,但雙邊關係並沒嚴重惡化。當1998年美國前外長奧爾布萊特前往朝鮮造訪時,甚至受到空前的熱烈歡迎。據美外長透露,柯林頓原計劃於卸職前親自造訪朝鮮,惟為了以巴問題,而不克完成此願望。從柯林頓卸職前幾年積極推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佈局看來,不止是有改善美朝關係的充分理由;甚至把朝鮮拉入「半月灣包圍圈」也並非不能想像。
 待布希上臺之後,一方面試圖徹底改變柯林頓時代的一切部署;同時為了推動「反恐」政策,突然間把朝鮮、伊拉克、伊朗一併指稱為「流氓國家」和「邪惡軸心」。如今回顧布希的反恐計畫,實際上是一貫把中東地區視為主要目標;至於「兼顧」朝鮮,不過是因為朝鮮的「邪氣」有目共睹,忽略了反而顯得荒謬。至於朝鮮,當然不瞭解項莊舞劍的真正用意,反倒反彈地比伊拉克和伊朗更加激烈。例如,除了在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前,揚言已擁有核子武器而使得美國極為窘迫之外,甚至還推展到今天的核試爆地步。
  且不論此次核試爆是真是假,筆者以為此事件有若干方面值得探討:
一是美國冷戰後的對外政策具有對待敵對方(如南斯拉夫、伊拉克、利比亞)採取咄咄逼人的特點。換言之,絕對不給對方轉圜的機會與時間;一是對待無關緊要的准敵人(如朝鮮)則儘量慢條斯理,採取拖延的辦法。朝鮮將來對美國有用。這是一個必須考慮到的因素。
二是雖然朝鮮半島出現核武非中國之福,但朝鮮問題首先是個韓國人的問題,中國似無必要頂替美國、韓國的地位,直接與朝鮮周旋與衝突。考慮到韓國的相對中立性,以及其1990年代初積極投資中國和打開中國僵局的遠見,似乎應當把「出頭鳥」的地位讓予韓國,並由韓國出面達到中方的目的。
三是美國的違約造成朝鮮能源危機與經濟損失是個客觀事實,甚至在2005年第四輪六方會議時,美國也巧妙地利用朝鮮方的「交涉經驗不足」,而在「北京協議」(即「共同聲明」)裡,以「在適當時候討論向朝鮮提供輕水堆問題」這段承諾「討論」的新內容,否決了1994年的具體條約承諾。
鑒於此,中方除非願意頂替美國的條約義務,為朝鮮解決實際的能源問題,似無必要主動把所有負擔往自己身上拉。否則,至少在朝鮮看來,中國扮演著美國代理人的角色,將來也惟中國是問。
 統而言之,果真朝鮮掌握了核武技術,這將永遠是韓國人的技術。由是對中國而言,究竟哪個韓國政權更加負責、更加對東亞地區有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考慮。如果核試爆只是詐唬,中國好像也當避免成為詐唬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kink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