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之受害

2007.01.10
台灣立報社論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由於少子化的影響,部分偏遠小學面臨廢校危機,而調查發現,僅有2成3的民眾同意偏遠學校合併或廢校,並有8成3民眾認為偏遠學校廢除,學生的受教權益會受到影響。但這份調查報告也同時指出,有高達72.8%民眾同意讓招生不足的大學停辦。因此,根據這份調查結果所顯示的結果,似乎顯示民眾寧願讓大專校院停辦,也要保持國民教育的普及。

的確,國民教育的普及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性,它不但關係到整體的「民智」水平,也密切的關連於現代社會的最基本公平;而這些年來,隨著教育經費的拮据,國民教育往往便成為被忽略的一環,復又加上教改所導致的貧富家庭子女學習成果的落差擴大,因此社會大眾對於國民教育的關切與不平情緒,深刻的展現在這份調查之中。這樣的結果不但令人可以理解,也願意對於這樣的立場表達致上敬意。

但是,相對而言,對於大學困境的理解與「同情」卻又是另一副光景了。這些年來,隨著大學的普及、招生人數的急遽擴張,因此大學的「創新高」錄取率就成為每年夏季的熱點教育新聞題材,而「破表」般的錄取率又被直接與大學素質的下降輕易劃上等號,更有甚者,實在不甚光彩的各種「腥羶」事件又如同地雷般的、在大學校園內時有引爆,這種種訊息的連結,就使得大學成為非議之對象。同時,正如同要求成人必須自我負責一般,大學面臨的種種問題也被要求自我面對,社會對其不必像對於國民教育般疼惜。

當然,大學並非義務教育,所以依據公共資源分配的優先順位考量,大學自無要求整體社會承擔責任的資格。但是,換個角度而言,在如今大學錄取率幾已達百分之百的情況下,大學教育所能起的作用,是否已足以讓社會以「國民」教育而視之?換言之,大學的擴張已造成這一可能的契機。換個方式說,如果這個社會得以讓任何有意願、有基本資格的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學就讀,那麼,這究竟是好事一件?或是壞事?

我們想指出的是,大學之擴張未必就與大學之墮落可以劃上等號,其關鍵在於,大學是否做好準備、願意給予這一群過去與大學教育絕緣者充分且適當的教育而激發其潛能?而在承擔這一教育責任時,大學是否具有充分的資源可以運用?再者,當前大學教育的嚴重問題之一,其實也在於教育部的高教政策失當,導致如此眾多的大學之間無法各自找尋、據有最符合各自條件的位置,讓大學之間是以合作之關係來滿足與達成社會整體的各方面需求。教育部讓各大學之間形成一種競爭關係,每一所學校都想藉由出頭來安然度過少子化的危機,甚至連技職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都不再具有差別。以上這些,其實才是高等教育當前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其實,社會大眾們應該要洞悉的是,教育部目前對於大學的各項開鍘威嚇與措施,事實上也是一種對於過去之失策、失職的掩飾手段,而眾多的大學更是這些失策下的受害者。


花蓮縣教師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kink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