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星球頻道的主持人「鱷魚先生」──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在海中拍攝紀錄片時,遭俗稱「魔鬼魚」的公牛魟毒棘刺及胸口,因而毒發身亡。
常聽老一輩的漁民說:「一魟,二虎(鮋,獅子魚),三沙毛(鰻鯰),四臭肚」。排名第一的水中有毒生物就是喜歡潛伏於泥砂底層的「魟魚」,尾部上方的毒棘主體是由象牙質的骨狀組織所構成,棘長約5∼10公分,屬蛋白質性毒,若是被毒棘刺傷,一開始傷口會劇烈的疼痛,約一小時後轉變為間歇性的抽痛或陣痛。
雖具有這麼強烈的毒性,但魟魚藉著形如翅膀形狀的胸鰭,以波浪狀的擺動方式游泳,煞是美麗,也讓牠們成為魚缸中的新寵呢!

【中國 vs. 西方】
【漢語拼音】yao
【中文詞條】鰩
【外文詞條】skate and ray
【作  者】朱元鼎 孟慶聞 林福申


知識分類:
分類檢索/農業/農業/〔經濟動物生產〕/水產業/〔水生經濟動植物〕/魚類/鰩

軟骨魚綱板鰓亞綱鰩形總目(Batomorpha)即下孔總目(Hypotremata) 魚類的統稱。一類主要棲息於海洋的次要經濟魚類。
形態 體平扁。皮膚光滑或被結刺﹐有些種類尾部具尾刺﹐眼和噴水孔背位。上眼緣不游離﹐無瞬膜或瞬褶。鰓孔腹位。胸鰭前緣與頭側相連成體盤。無臀鰭﹐眶前軟骨連於嗅囊﹐左右肩帶在背面相連﹐或連於脊柱。雄魚腹鰭具鰭腳。電鰩目頭部兩側有大型發電器官﹐鰩屬尾部有小型發電器官。
分布和種類 鰩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緯55°~北緯80°之間﹔大多數種類集中在赤道及其兩側﹐種的數目隨緯度的增高而遞減。絕大多數為底棲海水魚類﹐但也有棲息在淡水的。棲息水深為20~1000米﹐美國太平洋深海鰩的棲息深度可達2200米。中國鰩類區系中有些是北方種﹐經常生活在黃海及東海北部﹐並作局部性季節洄游﹐一般不分布於東海南部。
全世界現有鰩類4目20科50餘屬﹐約350種﹐中國現時有4目17科約28屬80餘種﹕鋸鰩目(Pristiformes)。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邊緣具堅大吻齒。背鰭2個﹐尾柄粗大﹐尾鰭發達(圖1 鋸鰩目的尖齒鋸鰩 )。
全世界有1科1屬約6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各近岸海區以及各大河口﹐有些亦進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淡水中繁殖。
中國產2種。鰩形目(Rajiformes)。有犁頭鰩類(Rhinobatoids)和鰩類(Rajoids)兩大類。前者尾柄粗大﹐尾鰭發達﹐有4科9屬約45種﹐中國有 4科5屬8種﹔後者腹鰭前部分化為足趾狀或腿狀構造(圖 2 鰩形目的孔鰩 )。
全世界有 3科10屬110餘種﹐中國有 2科3屬10餘種。形目(Myliobatiformes)。胸鰭前延伸達吻端﹐或前部分化為吻鰭或頭鰭﹐尾細長如鞭﹐上下葉退化或個別種尾部稍粗短﹐具尾鰭﹐尾刺有或無。可分為魟﹑﹑牛鼻﹑蝠 4大類。
魟類(Dasyatoids)胸鰭前部不分化為吻鰭或頭鰭﹐一般無尾鰭﹐有5科13屬90餘種﹐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少數生活於鹹淡水或淡水﹐中國有4科7屬21種。類(Myliobatoids)具吻鰭﹐有2科4屬約14種﹐中國有2科3屬7種。牛鼻類(Rhinopteroids)吻鰭前部分化為二葉﹐只1科1屬約10種﹔中國有1科1屬2種。蝠類(Mobuloids)具頭鰭﹐有1科4屬約6~7種﹐中國有2屬3種。電鰩目 (Torpediniformes)。頭側與胸鰭間具一很發達的卵圓形發電器官﹐有3科10屬近40種﹐中國有2科5屬8種。
生物學特性 大多數鰩類底棲﹐行動緩慢﹐主要藉胸鰭前後上下波動前進。科﹑鰩科和蝠科在底層攝食﹐胸鰭尖突如鳥翼﹐能在各水層活潑游泳。電鰩類常半埋泥沙中﹐很少活動﹐游泳能力頗弱。主要以甲殼類﹑貝類﹑蠕蟲﹑頭足類以及小魚等為食物。蝠體龐大﹐胸鰭間寬度可達6米餘﹐體重逾2噸﹐主要攝食浮游生物﹐亦食小型甲殼類和小魚。如扁魟科﹑魟科﹑燕魟科等鰩類尾部具1~4枚毒刺﹐刺溝內具毒腺﹐其毒液作用於人體循環系統時可嚴重損害心肌﹐對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也有不利影響﹔腹部受刺傷後﹐嚴重的20小時內即死亡。因此印度太平洋區的土著居民常把毒刺作為一種武器。
鰩屬(Raja )的尾部兩側有小型紡錘形發電器官。電鰩目在頭側和胸鰭間有發達的卵圓形發電器官(由肌肉組織變異而來)﹐這在古希臘就已見諸於文字和陶器的圖案上。古羅馬時還利用電鰩發出的電流治療風濕病。電鰩在水中發電﹐電壓一般為75~80伏。最高可逾200伏。
電鰩的放電有多種作用﹕足夠強的電壓和電流既可用來防禦敵害﹐又可作為獵食的手段﹔當電壓降低時﹐可作為聲納用於定向和探測障礙物﹔當棲於混濁的泥水口時﹐釋放的電脈衝還可作為鰩類之間通訊聯絡的信號。
鰩類均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鋸鰩科﹑犁頭鰩科﹑團扇鰩科﹑魟科﹑蝠科均為卵胎生。有些母體子宮內壁有絨毛狀突起﹐伸入胎兒噴水孔內﹐分泌營養物質供胎兒發育用﹐如燕魟科﹑科﹑牛鼻科﹑蝠科和電鰩目。
鰩科是卵生﹐卵囊由似甲殼物質和數層纖維構成﹐四角各有一延長的細絲﹐藉以附著在水底物體上。有吻鋸或有尾刺種類的﹐胎兒出生時﹐其鋸齒和尾刺是柔軟的﹐出生時可不致傷害母體。
生產 鰩類通常不結成大群﹐大多為底拖網兼捕對象。犁頭鰩科和鋸鰩科種類肉味鮮美。前者的皮膚乾製品稱“魚皮”﹐可烹製佳餚。鰭為優良魚翅﹐在中國廣東稱為“群翅”﹐屬名貴海珍品。頭側的半透明組織﹐乾製品叫“魚骨”﹐浸煮後膨脹﹐柔軟可口。鰩科產量大﹐常醃製成乾﹐但肉薄味差。魟科資源豐富﹐在拖網漁獲物中佔較大比重﹐皮含豐富膠質﹐可用以製作膠片﹐肝為製油的重要原料﹐肉可食用。蝠科肉可食用﹐肝可製油﹐內臟和骨骼可製魚粉﹐經濟價值較大。

【西方觀點】


ray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魟
【外文詞條】ray

知識分類:
地形>魚類

鰩目(Batoidei)的軟骨魚,與鯊魚近緣,均屬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亦稱鯊綱(Selachii),鰩目包含300∼350種。
魟與鯊不同之處為體扁平,盤形,5對鰓孔和口通常位於身體下側;與鯊不同之處還有胸鰭巨大,翼狀,生於身體及頭的側面,鰓孔上方。許多魟的游泳和呼吸方式與鯊不同,以胸鰭為運動器官借以推進身體;用位於頭背面的噴水孔吸水(而非經口)進行呼吸。魟的尾部一般細長,許多種類的尾有一至多個尖銳而有鋸齒的毒刺,蜇人可致疼痛。
魟主要為海生,廣布於所有大洋。許多種類棲於海底,游動緩慢。魔魟(蝠鱝)以浮游生物及小動物為食;其他則以各種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會破壞有重要商業價值的貝類養殖場。除鰩類外,多數或全部魟均產幼魚。體內受精,雄體腹鰭邊緣特化為交尾器官--交接器,用以將精液注入雌魚體內。
魟可分為以下幾個類群︰電鰩,鋸鰩,鰩以及各種魟(屬於幾個不同的科,尾細長,鞭狀,具刺,泛稱刺魟或鞭尾魟)。
電鰩屬電鰩亞目(Torpedinoidei),特徵為頭及胸鰭間有成對的大型發電器官,借以發出強大的電流以自衛或殺死獵物。電鰩的皮膚光滑無鱗;頭、軀幹和胸鰭形成圓形盤狀,尾短而粗壯。已知20種棲於溫暖海域,有些種重量達90公斤(200磅)。
其他所有不具發電器官的魟類,通常皮膚粗糙,常具堅硬的刺。鋸鰩屬鋸鰩科(Pristidae),具細長的吻部,其兩側有一系列堅硬的齒。已知暖海中有約6種,常出現於多沙的海岸和河口。
鰩屬於鰩亞目(Rajoidei),寬大的胸鰭延伸到吻部並向後延伸而突然終止於細尾的基部。與其他魟類不同,鰩為卵生。卵形大,橢圓形,外殼革質,色深,四角各有堅韌的尖角,用以固定於海草或其他物體上。鰩類無刺魟特有的具倒刺的細長的棘。分布最廣的種類屬於鰩科(Rajidae)的鰩屬(Raja)。
其餘的魟類構成鱝亞目(Myliobatoidei),包括魟科(Dasyatidae,鞭尾魟)、燕魟科(Gymnuridae,蝴蝶魟)、裸尾魟科(Urolophidae,刺魟)、鱝科(Myliobatidae,雕魟)、蝠鱝科(Mobulidae,蝠鱝、鬼魟或披肩魟)、牛鼻鱝科(Rhinopteridae,牛鼻鱝)。這些科的魟類均具細長、鞭狀的尾,尾上通常有一個帶倒鉤並與毒腺相連的刺。該刺能致嚴重的損傷,尾部揮動時該刺能成為危險的武器。幾乎所有這些魟類均棲於溫暖的海域,少數幾種刺魟生活於南美的河流中。
犁頭鰩與魟近緣,或列為單獨的目--犁頭鰩目(Rhinobatiformes),或列為鰩目的一個亞目--犁頭鰩亞目(Rhinobatoidei)。





知識補給站
【漢語拼音】haiyang youdu dongwu
【中文詞條】海洋有毒動物
【外文詞條】marine poisonous and venomous animals
【作  者】成慶泰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海洋科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物分類〕/海洋動物/海洋有毒動物

含有毒素﹑對人類和其他生物能致命或致病的海洋動物。海洋有毒動物現已知有1000餘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個海域。分別隸屬海洋無脊椎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
海洋有毒無脊椎動物 約有 300餘種﹐主要屬於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在環節動物﹑節肢動物等門類中也有些有毒種屬。
有毒腔腸動物 包括一些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的屬種﹐已知有數十種之多。主要分布在北緯45C與南緯35C之間的各個海域。腔腸動物的毒素是刺細胞的分泌物。刺細胞主要由毒素囊﹑毒囊管等組成(圖1 刺細胞模式圖 )。當動物受到外界刺激時﹐發射出刺細胞﹐由其毒囊管排出毒液﹐使受害者中毒。中毒的症狀依據有毒動物的種類﹑被刺部位和受害者的敏感性而各不相同。被水母刺傷後﹐一般症狀為皮膚發癢﹑灼燒並引起疼痛﹐重者失去知覺。危險最大的是細斑指水母(Chironex fleckeri )﹐刺傷後可使心臟中毒﹐倖存者很少。
有毒軟體動物 主要是腹足綱和雙殼綱的一些種類。其毒素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由於軟體動物攝食了有毒物質﹐通過海洋食物鏈來危害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是軟體動物本身含有毒素。前一類型﹐如雙殼綱的一些種類攝食了含石蛤毒素的腰鞭毛藻。人誤食這些貝後便會中毒﹐開始臉部發癢﹐接著痲痺﹔重者平衡失調﹑視覺失明﹐甚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芋螺科 (Conidae)是屬於本身含有毒素的海洋軟體動物﹐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芋螺俗名雞心螺﹐中國已鑑定的有30餘種﹐其中以線紋芋螺﹑地紋芋螺和紋文芋螺毒性較大。中毒的症狀為嘔吐﹑劇痛﹐重者呼吸困難﹑運動失調﹐曾有致死記錄。(圖2 芋螺的有毒器官 )
有毒棘皮動物 主要為海星綱﹑海膽綱和海參綱中的一些種類。海星的毒素侵入人體後﹐引起劇痛﹔海星的皮膚腺分泌的一種黏液狀毒素﹐可痲痺甲殼類及貝類等動物﹐以便攝食。少數海膽的卵巢有毒﹐在春﹑夏季人誤食後中毒﹐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絕大多數海膽的棘刺有毒﹐如人被毒棘海膽科(Toxopneustidae)的叉棘刺傷後﹐發生劇痛﹑昏迷現象﹐有過死亡的記錄。海參有分泌毒素的表皮腺。如梅花參 (Thelenota )所含的海參毒素集中在內臟的居維葉器內﹐如人誤食含毒的內臟就會中毒。

海洋有毒脊椎動物 有毒魚類 可分為毒素魚類和刺毒魚類。
毒素魚類。世界海洋有600餘種﹐中國有170餘種。一般在肌肉﹑內臟﹑皮膚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穩定﹐不易被加熱和胃液破壞。
包括兩類﹕
(i)肉毒魚類。種類繁多﹐主要有海鱔科(Muraenidae)﹑笛鯛科(Lutjanidae)﹑裸頰鯛科(Lethrinidae)﹑刺尾魚科(Acanthuridae)﹑蛇鯖科(Gempylidae)等﹐共300餘 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各海域。中國約有30種﹐產於東海南部和南海。
肉毒魚類的含毒機制甚為複雜﹐有些魚類在某些地區是無毒的﹐但在另一地區卻有毒﹔有的平時並不含毒﹐而在生殖季節則有毒﹔有的幼魚無毒﹐成體有毒。
一般認為該類毒素的形成與攝食習性有關﹐如植食性肉毒魚類攝食有毒的藻類﹐將毒素積存於體內﹐當它們被肉食性兇猛魚類捕吃後﹐毒素便轉移到肉食性魚體內。人們誤食後就引起中毒。
肉毒魚類的毒素稱為“雪卡毒素”。(ii)魨毒魚類。分布於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少數種類可進入河口﹐或在生殖時棲於淡水中。以魨科(Tetraodontidae)內的東方魨屬(Fugu )(即河魨屬)為典型代表﹐其內臟含有劇毒﹐人畜誤食均能致死。東方魨的含毒量因部位和季節而異﹐卵巢﹑肝臟和膽囊有劇毒﹐腎臟﹑皮膚和血液(有些種的無毒)次之﹐精巢和肉一般弱毒或無毒(見表 中國習見東方魨不同部位的毒力表 )。每年春季﹐產卵期毒性最強。食用時必須嚴格除去內臟。

(2)刺毒魚類。全世界共500餘種﹐中國有100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65%。魚體內具有毒棘和毒腺﹐可危及人的生命﹐但其毒液一般不穩定﹐能被加熱和胃液所破壞。這些魚類大多數營底棲生活﹐潛伏於岩縫﹑珊瑚礁﹑藻叢或海灘泥沙中﹐體色常與周圍環境相似。
中國海洋刺毒魚類有兩個類群﹕軟骨魚類有魟﹑虎鯊﹑角鯊和銀鮫等類﹐30餘種。
魟類為主要代表﹐它們具有含毒腺組織的尾刺﹐其毒素可影響人的中樞神經﹑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硬骨魚類有毒﹑藍子魚和刺尾魚等類。以毒類為典型代表﹐其背鰭﹑臀鰭和腹鰭的鰭棘﹐大部分含有毒腺組織﹐分泌的毒素能痲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產生劇痛。(見彩圖 蟲紋東方魨(Fugu vermicularis)﹐有劇毒 ﹑ 鬼(Inimicus japonicus)﹐有毒 )
有毒爬行類 海蛇科(Hydrophiidae)是海洋中唯一的有毒爬行類﹐有50餘種。它們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在中國主要產於南海。
海蛇的毒素﹐主要有 4種﹕
(1)神經毒素﹐會引起麻痺﹐導致死亡。
(2)卵磷脂﹐起破壞紅血球作用。
(3)抗凝固﹐能阻止血漿凝固。
(4)透明脂酸﹐起擴散毒素作用。
海蛇毒素的致死量依種類而不同﹐一般為3~10毫克。通常每條海蛇所含的毒素量高達10~50毫克(乾重)。所以被咬傷後死亡率很高﹐可在數小時內死亡。但注射抗毒蛇血清﹐能很快治癒。





crocodile
尼羅鱷(Crocodilus niloticus),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鱷
【外文詞條】crocodile

知識分類:
生命科學>爬蟲類與兩生類
鱷目(Crocodilia)鱷科(Crocodilidae)肉食性動物。鱷魚(crocodilian)是鱷目動物(鈍吻鱷、凱門鱷、恆河鱷和真鱷)的統稱。產於亞洲、澳大利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和美洲的熱帶地區。長吻似蜥蜴,肉食性,以多種動物為食;個別大鱷也攻擊人畜。在水中游泳和捕食,上岸曬太陽取暖和繁殖。雌性築巢,產硬殼卵。吻較鈍吻鱷窄,閉嘴時下顎兩邊的第四齒外露。約有12種,幾乎皆歸鱷屬。西北產的小鱷稱為短吻鱷(Osteolaemus tetraspis)。亞洲東西部的假恆河鱷(Tomistoma schlegeli)吻細長,外貌似恆河鱷,專食魚類,屬鱷科。
亞洲的海灣鱷或鹹水鱷(Crocodilus porosus)是已知的傷人的海棲種類,體長約6公尺(20呎)或更長。亞洲還有一種淡水種類澤鱷(C. palustris),吻寬。尼羅鱷或稱非洲鱷(C. niloticus)類似鹹水鱷,體大,產於非洲南部至尼羅河一帶。由於已進入鹹水,故沿海島嶼和馬達加斯加也有分布。西半球有兩種大鱷,體長3∼3.7公尺。一種是美洲鱷(C. acutus)。產於北美。
另一種是南美洲的奧利諾科鱷(C. intermedius)。美洲鱷與海灣鱷和尼羅鱷一樣,生活於鹹水和淡水,分布在佛羅里達南部、西 ! L度群島以及從哥倫比亞至墨西哥。

TO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kink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