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大學的「品德教育」

2006.11.22
台灣立報社論

前一陣子教育部修訂完成「品德教育促進方案」,除了要求中小學利用朝會及班會等推廣品德教育外,也將品德教育納入頂尖大學與教學卓越計畫,亦即從小學到大學皆要加強品德教育。在大學部分的實施,教育部除透過對5年5百億頂尖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及其他補助方案,將品德教育納入補助及評鑑項目之外,亦鼓勵學校提出品德教育計畫。

對於教育部的這項方案,在用意上我們非常的肯定,因為相較於「專業能力」(其實是「技能」)而言,品德教育的不受重視由來已久,而且我們也似乎漸漸的在嚐受著這一苦果。但是,我們也要很坦白的指出,這項方案真正落實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的,最可能的,將是因為評鑑與補助的需要,而又成為一種「書面作業」。

為什麼我們如此近乎「鐵口直斷」的預言這一方案的必然失敗?這並非故意找教育部的碴,也非「為批判而批判」,而是,我們必須很悲觀的說,以當前社會的條件而言,推行品德教育的基礎可以說是極為薄弱了。

事實上,「品德」一詞並非最純正的用法,較為徹底的用詞應該是「道德」,換言之,「道」在先、而且是最具優位性的,如此,「德」才有所依靠。老聃在《道德經》第38章曾經嘆道「失道而后德」,就指出了「道」的優位性。以老子的說法為例所說明的,就是,由於對於「天道」、「神」等等「至高存在者」的信奉,從而產生的一種宇宙觀、生命觀、天人觀,以及最終落在俗世上的「合宜的行為」的認知──也就是「德」。因此,若道不存,僅講究俗世行為的合宜性,根本就是難以為繼的,這也就是道家對於儒家的最主要批評。換言之,道德所牽涉到的就是信仰,就是以一種「有神論」作為基礎的,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社會上許多道德高尚者,絕大多數都是具有信仰者,便是說明。但如今我們的教育中,上焉者將「神」存而不論,下焉者則鄙之為迷信,如此一來,道德之基礎何存?即使論德重德,但若沒有信仰作為形而上的基礎,「德」這種俗世的合宜行為,也必將隨著世風日下而衰頹。這是其一。

其二,「道德」絕對不能只是一種課程,因為道德本身是實踐的,而非論理之言說。然而,當「品德教育」成為一種課程,他除了將因此失去實踐性質而僅僅成為課堂上的理論、考場中的試題與成績單上的分數,更將因為與實踐的分離而造成知與行的分裂,亦即,可以口中夸夸而談道德、品格,卻在行為上失德、敗德,而這種「知德卻喪德」就是道德的最根本敗壞之處!然而我們卻看到,許多大學對於品德教育的因應幾乎不脫「開課」這一作法,更有甚者還荒謬的將「企業倫理」納入品德教育課程之中,這簡直是對道德教育的最嚴重污衊!

其實,從教育部不談「道德」而以「品德」代之,我們就不難看出當今社會對於這一範疇的認知是如何的嚴重扭曲,而在這樣一種社會狀態中,「品德教育」頂多將只能說明某種良善的意欲,然而對於他的真正實現,我們將無法抱持任何樂觀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kink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